古往今来有很多人搞写作,有成名成家的,有普通的写作者,还有随手记一些事情的人。写出来的文章如汗牛充栋,浩如烟海,很难说没有雷同的。既然写的文章有内容雷同的,有情感相似的,为什么还要写作呢?或者说写作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?
古人有圣人三境界之说,就是立功,立德,立言。立功之后勒石纪功,或者写进史书,就算是一种写作,可以记载某些人的功劳,甚至他们会被认定为英雄,认定为贤臣良将,有的还是皇帝,算是一代明君。但历史本身是有问题的,因为只有胜利者才能够书写历史,写作的时候会为尊者讳,为长者讳,为当权者讳,当然也就比较片面了。倘若只是这种片面的写作流传下去,那么事实真相就被埋没了。民间有很多不同的记载,有野史出现,可以作为正史的补充,虽然有很多杜撰的成分,有很多民间猜测的故事,但可以弥补正史的不足。从整体来看,写作从来不是留下一家之言,而是众说纷纭,似乎每一个写作者都有发言的权利,都有认定事实真伪的能力,都可以探寻事实真相。似乎这就是写作存在的意义,并不会被权力系统干预,也不会被资本收买,完全靠写作者自由发挥,靠他们自己的探索和理解,最终会写出自己认为的真话。哪怕质疑史书、质疑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,也仍然可以成就一家之言。很多一家之言汇聚起来,就成了一个语言系统,会让读者看到更多的可能。倘若只是全国上下一个声音,一种语言,一个腔调,一部作品,那么写作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。古人立功不行就要立德,通过写作记述思想,传播文化,就可以开宗立派,教化愚蒙大众。但这样的写作很容易被改变,尤其是被权力系统改变。传播思想的人要借助权力系统推行自己的思想,不然就很难获得人们的认同。而一旦借助权力系统,就要自觉接受权力系统的改造,不然就难以推行。权力系统改造了思想,使之有利于统治阶级的利益,最终推行开去,当然也就产生了愚民效应。
展开剩余69%立德不行就要立言,主要还是写下自己的见解和感悟。古代能写作的人并不多,因为大多数人都是农民,不读书,不识字。能读书识字的大多是达官贵人,农民要想供养一个书生,就要花费三代人的努力,而且三代人种地的过程中,不能出现天灾人祸,不然就会功亏一篑。书生刻苦攻读,不但要从小跟着先生读书、背诵,而且要写作。虽然书生要参加科举考试,写作的范围被限制,写作的内容也被限制,但起码书生具有了写作的能力,能够自己分析问题,能够探寻事情真相,而不是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,也不是完全听皇帝的意见。书生要本着修齐治平的理念,虽然要为皇帝分忧解难,要替皇帝治理天下,但书生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理想,有自己探寻事物真相的能力,有用笔传播思想和文化的能力,而这正是很多皇帝惧怕的。书生一旦进入体制内部,成为官员,就会为皇帝做事,要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,甚至可以直接指责皇帝的缺点或毛病,还要写成文章,交给皇帝,算是忠心耿耿。即便他们被皇帝贬官,甚至被杀头,也仍然心甘情愿,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职责尽到了。他们的写作是一种功利主义的写作,要为政治服务,倘若他们写诗作词,就算是搞文艺,不为政治服务,只是抒写个人怀抱,或者借景抒情,算是一种陶冶情操的表现,也可以用诗词来结交好友。
诗词是高度审美化的文体,很容易被统治阶级推崇。即便民间,也有诗人,但写诗一定要向着审美化的高度发展,而不可能弄得太过于俗气。民间有一些清新的小诗,俚俗朴野,却不失天然之趣。文人士大夫的诗歌大多比较高雅,当然也有写乐府的,看着比较通俗,实际只是一种模仿,并没有从民间直接采集素材。这样的诗词审美格调大同小异,甚至很多人模仿他人来写诗作词,内容和情感差不多,却仍然可以流传下去。文学史上雷同的诗词为数不少,抄袭的诗词也不少,甚至有冒名顶替的,居然选入了《唐诗三百首》。但这样的写作仍然是值得提倡的,因为写作的人越多,对于诗词的探讨也就越宽广,越丰富。倘若只有几个诗人写诗作词,其余的人都是读者,或者只有少数人是读者,那么诗词这种文体就不能兴盛,也不能流传下去。即便是虚构的小说,也有写作的意义。虚构是小说的基本技能,并不是凭空乱写,而是有一定的现实根基,来源于生活,高于生活。让发生在彼地的事发生在此地,让发生在他人身上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,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构思也是这样。小说作家往往会进行这样的虚构,却不会脱离现实太远。即便是科幻小说家,写起来也仍然要有一定的事实基础,而不能凭空乱想。
小说是虚构的,事件有可能是虚假的,但逻辑是真实的,情感也是真实的。人们读到的文学作品似乎并不能当真,但作品能够体现真实的感情,传达给人的是真实的感触。虽然很多作品出现雷同的倾向,甚至有的作品,读者读了开头就能猜到结尾,但读者仍然会读下去,因为阅读作品的过程会产生丰富的情感,不是别人能够代替的,也不是通过意识填补就能完成的。社会各个学科分类细致化,都可以通过写作来传播知识、技能和文化。倘若没有写作的存在,那么很多学科的知识、技能和文化就不会传播下去,即便有了摄影和拍视频的技术,也不能完全代替写作。人们通过文字表达和通过图片、视频表达,意义是不一样的。人们读一篇文章和看一张图片,看一个视频,获得的感触也是不一样的。虽然照片和视频也有探索事物真相、揭露丑恶事物的能力,但比起写作来,似乎仍然有着简单化的倾向。写作通过文字来表达,会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。一首诗写出来之后,读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。甚至有诗人说,想要读懂诗,就不要读诗。不仅诗歌是这样,散文、小说也是这样,很容易成为读者意识的镜子,映照读者的心态。读者想要读到什么,就会在作品中发现什么,而这种发现往往是偏颇的,即便读了好几遍,也仍然只会看到自己喜欢看到的,对于不喜欢看到的,往往会视而不见,即便专门去看,也不会深究。写作给予了写作者更多的想象空间,探索世界的更多可能,探索自然和人生的更多可能,也让读者看到更多的可能。
古往今来,作家层出不穷,哪怕受到生命的威胁,也仍然坚持写作。有不惧统治者屠刀的史官,有绞刑架下的报告,有无人区的勘察日记,有民族危亡时的宣言。写作者是社会的良心,是民族的脊梁,倘若被权力胁迫,被资本收买,就不配做一个真正的写作者,甚至连写日记的都不如。写作者应该挺起自身的脊梁,应该探寻事物的真相,说真话,抒真情,才让写作具有真正的意义。
发布于:河北省河南股指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