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品声明:个人观点、仅供参考
这一点毋庸置疑,刘邦肯定算是布衣平民。
刘邦的爷爷,按照史书记载,确实是做过县令。但是到了刘邦这一代,他家已经彻底没落了。刘邦的父亲没做过官,他家最多只是有一点耕地,算是小地主或者富农。
用现代话来说,这就叫阶层滑落。
当然,对于这种情况,有人可能会认为:既然刘邦的爷爷做过县令,那么刘邦本人,应该算是没落贵族才对,算不上是平民。
对于这个问题,我们就得说一下,先秦时期的社会阶层分布了。
展开剩余83%简单来说,没落贵族,其实就是平民!但平民和平民之间,确实也存在巨大的差异。
在先秦时期,因为分封制和世禄世卿制的存在,整个社会其实可以大致分成六个阶层。这六个阶层分别是:天子、诸侯、卿大夫、士、平民以及奴隶。
在这六个阶层当中,天子、诸侯、卿大夫以及士,属于理论上的统治阶层,也就是贵族阶层。而平民和奴隶,则是属于被统治阶层。
既然社会有了阶层,自然就存在了阶层流动。
但是在先秦时期,阶层流动的情况比较特殊。
向下很容易,向上极难!
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度,正常情况下,天子的嫡长子会继承天子的位置,其他儿子会被分封为诸侯。诸侯的嫡长子也是诸侯,但诸侯的其他儿子就是卿大夫。卿大夫的嫡长子,还是卿大夫,但卿大夫的其他儿子就是士。
士这个阶层,已经属于贵族阶层的最低端了。
那么,问题来了。
按照正常逻辑,士的嫡长子,会继承士的位置,那么士其他的儿子呢?
答案就是平民。
以上这种情况,只是理论上的情况。到了战国时期,随着各国先后进行变法,一些特殊的上升通道,也开始出现了。比如说,一个士的儿子,通过打仗,变成了卿大夫。非但没有阶层滑落,反倒是完成了阶级跃迁,这也是有可能的。
所以,到了战国中后期的时候,士这个阶层,就有了两个特殊的判断标准。
第一,这个人的身上,有没有爵位的存在。
第二,这个人的家里,有没有自己的耕地。
而按照这个标准,在战国末年的时候,就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况。
如果有这么一个人,他爹是一个平民,但是他通过打仗或者其他一些事情,拥有了土地和爵位,那么这个人也就变成了贵族。
反之,如果还有一个人,他爹是卿大夫,是某个国家的官员。但是他本人没有爵位,没有土地,那么他就是平民!而他爹是不是贵族,其实已经和他没关系了。
按照这个情况,我们再看一下刘邦他们家,自然就明白了。
按照史书记载,刘邦的祖父刘仁,早年搬家到了丰邑,做过丰县县令。按照先秦时期的管理,这就是卿大夫或者士。
而刘邦的父亲,则是只继承了家里的一些土地,而没有爵位。
所以,到了这个时候,刘家就已经不再是士这个阶层的,而是妥妥的平民。虽然可以称作是没落贵族,但没落的贵族,那可不就是平民吗?
再往后,到了刘邦这一代,刘家就连土地都已经不剩多少了。而刘邦虽然后来做了亭长,但是在秦朝也没有像样的高级爵位。所以这样算下来,他还是妥妥的平民。
当然,同样都是平民,大家的差别还是很大的。
一个普通的秦朝自耕农,家里有三四亩地一头牛,看老天爷的脸色种地吃饭,这叫布衣平民。
而刘邦作为一个亭长,家里有更多的土地和好几头耕牛,这也叫平民。
而像项羽他们家,平时没事能养几十个门客,关起门来自己就能铸钱。犯了法直接给秦朝官员写封信,就能把事给平了,但就是本人没有爵位!
这还叫平民。
可是这三种平民,能是一回事吗?
发布于:山东省河南股指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