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热点观察家#
清晨路过胖东来超市,总能看到门口排队的人群。不是因为促销,而是这家超市的服务实在让人舒心——货架永远整齐,收银员会主动帮你装袋,连卫生间都比我家干净。
最近听说他们要招20个刑释人员,我站在超市门口愣了几秒,想起十年前那个蹲在马路牙子上啃冷馒头的年轻人。
那时我在社区做社工,负责帮刑满释放人员对接工作。
有个叫小凯的小伙子让我印象深刻:二十六岁,因打架斗殴坐了三年牢,出来时父亲重病,母亲摆早点摊供他。"姐,我什么脏活累活都能干",他搓着结满老茧的手说,可连续被七家单位拒绝后,眼神里的光慢慢熄灭了。
后来他在我介绍的物流仓库搬货,有天凌晨给我发消息:"姐,今天帮同事卸货扭伤腰,他们把我送医院还垫了医药费..."这条短信我存了十年。
现在听说胖东来要给刑释人员留岗位,第一反应是担心——谁不怕危险?上个月小区便利店刚发生抢劫案,罪犯就是刑满释放人员。
但翻到他们去年的数据:员工流失率不到3%,保洁阿姨都有五险一金,春节放假比国家规定还多三天。想起创始人于东来说过的话:"人犯了错,总得给人改的机会,不然社会怎么进步?"
我特意观察了超市现有的特殊岗位:理货员在仓库区整理货物,收银台有透明防弹玻璃,监控室24小时有人值守。刑释人员被安排在后仓分拣、夜间保洁这类不直接接触现金和顾客的岗位,这比某些企业挂着"平等就业"旗号却把他们塞进最危险的一线更负责任。就像小凯后来在物流仓库,从来没让他单独跟车送货,而是先跟着老员工学了半年。
有次在超市遇到位阿姨对着招聘启事发牢骚:"万一他们又犯罪怎么办?"旁边穿工服的大姐插话:"我儿子坐过牢,出来后第一家肯要他的公司现在是他最感激的地方。"这话让我想起社区里那些成功回归社会的人——他们不是怪物,只是需要一点信任的土壤。胖东来给的不是施舍,而是把刑释人员当正常员工培训,有考核有监督,表现好的还能升职。
作为老顾客,我仔细想过风险与善意的平衡。超市在招聘时肯定做过背景审查,心理学评估,还设置了三个月试用期。比起某些企业招聘时"查三代"的苛刻,胖东来至少给了曾经犯错的人一张入场券。如果每个企业都像他们这样,刑满释放人员的再犯罪率或许真能降下来——毕竟,有份体面的工作,谁愿意再走回头路?
结账时看到新来的理货员在整理货架,动作生疏但认真。他后颈有道浅浅的疤痕,但笑起来很干净。我多买了两盒牛奶放在捐赠箱旁——那里写着"帮助困难员工"。或许明天,这个疤痕就会成为某个刑释人员重新开始的勋章。
在这个把"风险规避"刻进DNA的时代,胖东来的勇气值得被看见:不是所有善意都要惊天动地,给曾经跌倒的人递根拐杖,就是我们普通人能给的最好支持。
河南股指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