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西汉开国功臣,大家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韩信,毕竟"韩信点兵,多多益善"这句话太有名了。
可你知道吗?还有一个人,他的军事才能丝毫不亚于韩信,甚至可以说是刘邦手下最会打游击战的将领。
这个人叫彭越,他用自己独特的战术把项羽折腾得够呛,为刘邦最终统一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。
可就是这样一个功勋卓著的开国元勋,最后的下场却惨到让人不忍直视。
他不仅被灭了三族,尸体还被做成了肉酱分给各路诸侯品尝。
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?
展开剩余92%小混混的逆袭之路彭越这个人,说起来出身真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。
他原本就是个在乡间混日子的小人物,既没有显赫的家世,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本事。
要不是秦朝末年天下大乱,估计他这辈子也就是个默默无闻的农民。
秦朝暴政搞得民不聊生,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。
彭越的几个兄弟看到这个局势,就怂恿他也拉起一支队伍造反。
说实话,彭越开始还挺犹豫的,毕竟造反这事儿风险太大,搞不好就是掉脑袋的买卖。
可架不住兄弟们一再劝说,彭越最终还是决定试试看。
他召集了一百多个年轻人,准备组建自己的起义队伍。
为了立威,彭越想了个狠招。
他约定大家在某个时间集合,结果有十几个人迟到了。
彭越二话不说,直接把这些迟到的人全部砍了脑袋。
这一手真是把剩下的人吓得够呛,从此以后再也没人敢违抗他的命令。
彭越就这样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建立了自己的威信,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。
游击战的鼻祖彭越的队伍虽然不大,但他很快就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作战方法。
他发现自己的兵力有限,正面硬刚肯定打不过那些大军阀,于是就专门搞偷袭和游击战。
这家伙特别聪明,他从来不和敌人硬碰硬,而是专门挑软柿子捏。
敌人的运粮队、小股部队、后勤补给线,这些都是他的攻击目标。
打完就跑,跑了再打,搞得敌人防不胜防。
项羽分封诸侯的时候,彭越因为实力不够强,没有分到封地。
这让他很不爽,于是决定投靠刘邦。
说起来,彭越的眼光还真是不错,在那么多军阀中偏偏选中了刘邦。
他觉得刘邦这个人志向远大,而且待人宽厚,跟着他肯定有前途。
专门给项羽添堵的男人彭越投靠刘邦之后,立刻成了项羽的心腹大患。
这家伙专门在项羽的后方搞事情,用的还是那套游击战术。
项羽每次想要集中兵力对付刘邦,彭越就在后面捣乱,搞得项羽不得不分兵回防。
公元前206年到203年这几年,彭越把项羽折腾得够呛。
史书上专门有个词叫"彭越挠楚",意思就是彭越像挠痒痒一样不停地骚扰楚军。
你别小看这种战术,看起来不起眼,实际上效果特别好。
项羽本来想要速战速决,集中优势兵力把刘邦一口气吃掉。
可彭越总是在关键时刻跳出来搞破坏,搞得项羽顾此失彼,疲于奔命。
有时候项羽刚把彭越的队伍打散,回头一看,这家伙又重新集结起来,继续在后方捣乱。
这种打法真是把项羽气得半死,可又拿彭越没办法。
彭越的队伍就像泥鳅一样滑溜,想抓都抓不住。
而且这家伙特别会选择战机,从来不做无谓的牺牲,每次出手都能给楚军造成实质性的损失。
垓下决战的幕后功臣公元前202年,刘邦和项羽在垓下展开了最后的决战。
这场战斗的胜负,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彭越前几年的游击战术发挥了作用。
项羽的军队经过几年的消耗战,早就疲惫不堪了。
而且由于彭越长期在后方骚扰,楚军的补给线一直不稳定,士气也受到了很大影响。
相比之下,刘邦的军队经过休整,状态要好得多。
垓下之战,项羽彻底败了。
这个曾经威震天下的西楚霸王,最终选择在乌江自刎,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。
彭越虽然没有直接参与这场决战,但他前几年的游击战术为这场胜利奠定了基础。
战争结束后,刘邦论功行赏,彭越被封为梁王,统治原来的魏国地区。
这可是个肥差,梁地富庶,人口众多,彭越从一个小混混一跃成为手握重兵的诸侯王。
功高震主的危险信号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后,开始对那些异姓王产生了警惕。
这也难怪,这些人手里都有军队,实力强大,万一哪天造反,对新建立的汉朝来说就是致命威胁。
彭越作为军功最显赫的异姓王之一,自然成了刘邦重点关注的对象。
可彭越这个人性格比较直,政治嗅觉不够敏锐,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处在风口浪尖上了。
公元前197年,代地发生了陈豨叛乱。
刘邦下令各路诸侯王出兵平叛,彭越接到命令后,却以身体有病为借口,派了个手下带着几千人马意思意思。
这个举动彻底激怒了刘邦。
在刘邦看来,这明显是彭越在观望,想看看陈豨能不能成功。
如果陈豨成功了,彭越说不定就会倒戈相向。
如果陈豨失败了,彭越也没有什么损失。
这种小算盘让刘邦非常不爽。
刘邦立刻派人逮捕了彭越,将他贬为平民,流放到蜀地去。
彭越从高高在上的梁王,一下子跌到了阶下囚的地步,这种巨大的落差让他难以接受。
吕后的致命一击彭越在去蜀地的路上,遇到了一个"贵人"——吕后。
当时吕后正从长安回洛阳,在路上碰到了被流放的彭越。
彭越见到吕后,就像抓到了救命稻草一样,赶紧跪在地上哭诉自己的冤屈。
他说自己没有叛逆之心,只是因为生病才没有积极出兵,希望吕后能在刘邦面前为他求求情。
吕后表面上答应得很痛快,说会帮他在皇帝面前说好话。
彭越感激涕零,以为自己有救了。
可他万万没想到,吕后心里打的完全是另一个算盘。
吕后把彭越带回洛阳后,不仅没有为他求情,反而和刘邦一起商量如何处置他。
吕后的想法很简单:彭越这种能征善战的人留着就是个祸害,万一将来威胁到自己儿子的皇位怎么办?不如趁这个机会彻底除掉他。
吕后找到彭越的一个门客,用重金收买了他,让他告发彭越有谋反的意图。
这个门客为了保命和获得好处,编造了一堆彭越谋反的"证据"。
刘邦拿到这些"证据"后,立刻下令将彭越处死,而且是灭三族的那种。
彭越就这样稀里糊涂地丢了性命,连带着他的家人也全部被杀。
人肉汤的恐怖警告彭越被杀后,刘邦还觉得不够解气。
他下令将彭越的尸体剁成肉酱,然后分发给各路诸侯王品尝。
这个做法真是残忍到了极点,简直就是赤裸裸的恐吓。
刘邦这样做的目的很明确:警告其他异姓王,如果敢有异心,彭越就是他们的下场。
这一招确实很有效,其他异姓王看到彭越的惨状,都被吓得够呛,从此更加小心翼翼。
可这种做法也暴露了刘邦内心的恐惧和不安全感。
他害怕这些功臣威胁到自己的统治,所以宁可错杀也不愿意放过任何一个潜在的威胁。
彭越的死,标志着汉初异姓王清洗行动的开始。
在他之后,韩信、英布等开国功臣也相继被清除。
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点:军功显赫,手握重兵,但政治敏感度不够,最终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。
历史的无情轮回彭越的悲剧,其实反映了一个历史规律:当统一战争结束后,那些拥有强大军事实力的功臣往往难逃被清算的命运。
这不是刘邦一个人的问题,而是封建专制制度的必然结果。
皇帝需要这些武将帮助自己打天下,但天下既得之后,这些武将就变成了皇权的威胁。
他们手里的军队和地盘,随时可能成为推翻皇帝的力量。
在这种情况下,皇帝只有两个选择:要么削弱这些武将的实力,要么直接消灭他们。
彭越显然没有理解这个道理。
他以为自己为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,就可以高枕无忧地享受荣华富贵。
他没有想到,正是因为他的功劳太大、实力太强,才招来了杀身之祸。
如果彭越当时能够主动交出兵权,像张良那样急流勇退,或许还能保住性命。
可惜他没有这种政治智慧,最终落得个身死族灭的下场。
结语彭越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残酷的现实:在专制制度下,功臣的命运往往都很悲惨。
他们在战争中出生入死,为君主打下江山,可一旦江山稳固,他们就成了必须清除的障碍。
彭越从一个普通农民成为开国功臣,最后却被做成人肉汤,这种巨大的反差让人唏嘘不已。
他的死不仅是个人的悲剧,更是那个时代的缩影。
信息来源: 《史记·魏豹彭越列传》,司马迁著 《汉书·彭越传》,班固著 《资治通鉴·汉纪》,司马光编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:《中国通史》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:《秦汉史研究》发布于:山东省河南股指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